美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好?留学美国热门专业推荐
2019-06-26
更新时间:2024-05-12 19:58作者:佚名
我的高中同学L在一家外企工作。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生意淡季。 他们公司有一条开明的默认规则:员工可以在工作中“钓鱼”、看书,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 多年后,L读完了《傲慢与偏见》、《飘》等外国名著,问我有没有什么书推荐。 我想了想,推荐了《红楼梦》。
当然,这对中国人来说有点自私。 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这么好的《红楼梦》我就不让你看。
L不好意思地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知道应该读《红楼梦》,但听说这本书很难读,一直不敢尝试。
这些话很熟悉。 在网络上,《红楼梦》常年位居“生死读不完的书”之首,是人人皆知的“热点知识”。 很多网友纷纷站出来证明阅读过程是多么的无聊和痛苦。 前段时间,古代文学研究员李明军表示,年轻人之所以不能读《红楼梦》,与世俗小说的特点有关。 它“对家庭日常生活的描述很容易变得琐碎和平庸”。 但李明军仍然坚信“年轻人一定要读《红楼梦》”,因为“不懂中国文化,就读不懂这部小说;读懂了这部小说,就读懂了中国人”。文化。”
《红楼梦》,不可读却又必须读,就像一个隐喻。 背后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中国经典?
有趣的是,这反映了很多人阅读畅销小说的经历:读起来很容易,很快就能读完,故事很精彩,但读完后感觉“轻”,什么都记不起来。
经典大概就是为了治愈这种阅读“迷失综合症”而设计的。 它的实现路径是:痛苦的阅读+艰难的获取+巨大的满足感。
事实上,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从来都不是简单、容易或令人愉快的。 必然伴随着艰苦的脑力劳动,甚至是与以往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战斗”重塑自我的过程。 体验收获的喜悦。 这就是千古流传的名著的深刻意义——只有那些凝结着人类经验、见识和智慧的思想结晶,才能超越时空,启迪和指引人类; 也是人生哲学的基石之一——要想真正领略“梅花之汤”“香”,难免会经历一种“彻骨的寒意”。 阅读没有捷径或窍门。
当然,你也可以从情感和功利的角度来理解和阅读经典。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交谈。 名著是最有力量的“好书”; 例如,许多人从名人传记中汲取了力量和智慧。 ,激励自己走过人生低谷的经历。 更具体地说,就是从名著中学习一个句型、一个观点、一种写作风格,并用它在工作和生活中“惊艳所有人”。 无论初衷是什么,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文明进步,阅读经典永远不会让人失望。
阅读经典当然应该包括国内外读者,因为人类的知识、经验、思想和感情是不分国界的。 我认为之所以单独提及中国经典,是因为,第一,与外国经典相比,我们在接受母语书写的中国经典方面更有优势; 第二,它们更贴近我们的历史、文化、社会,也使得先读更有必要、更有价值; 从中国经典开始,再接触外国经典,也许你对民族性、世界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近年来,国货、国剧、国潮不时在网络和年轻人中流行。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还体现在对中国经典的热衷上。 无论是上下班的地铁上,还是父母的朋友圈里读名著的好处,总能看到大人和孩子一起阅读中国经典。 我的一个亲戚是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他把四大经典名著列为他孩子读书清单的首位。
网络时代带来了信息轰炸,加剧了阅读和快餐的碎片化。 但也使得文化知识的传播速度极快、视野广阔; 还利用了“大浪”的过滤规则,加速了快餐的衰落,使其速度更快。 经典长久闪耀。
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利用观念创新和技术进步来降低阅读门槛。 比如,中国的经典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这会对儿童和非文科专业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 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在启蒙阶段,是应该坚持阅读原著,还是可以接受某些针对孩子改编的内容? 在学校阶段,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教学和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但一直缺乏更好的解决方案。
如果说电影可以使人的生命延长三倍,那么读经典可以让人生三倍的丰富、厚重、精彩。 你不妨从现在开始,阅读这部中国经典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