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好?留学美国热门专业推荐
2019-06-26
更新时间:2024-05-30 02:03作者:佚名
【关键词】小学英语;道德教育;教育目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要把实施德育作为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准确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充分把握英语课程的教育价值”(教育部,2022)。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是落实、细化、具体化德育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中国教育科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课题组,2017)。本文将探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将德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教学各环节,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1. 聚焦教材解读,探索道德教育要素
道德教育的内涵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对抽象,要将抽象的原则在课堂上转化为学生能理解、接受、可操作的教育理念,单靠教师的灌输是行不通的。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元素,是道德教育的载体(吕静、郑艳,2014)。教材中的道德教育元素通常隐藏或散布在教材的语言、插图、人物之中。教师应围绕单元主题,关注教材的细节(如语言、插图等),寻找教材与道德教育要求的对接点,从而挖掘道德教育元素。
[情况1]
《英语》译林版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的Story Time部分(下同)是一篇对话文本,围绕Dream这个话题,从谁、什么、为什么三个维度,呈现了Mike、Miss Li等六位同学的梦想和理由。通过探究文本细节信息,结合课本联系,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的梦想都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经历有关。然而,王兵想乘坐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原因,却成了课本上的空白。讲师抓住这个细节,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关系。师生对话如下:
T:王兵为什么想飞向月球?你猜到了吗?
S1:非常酷。
T:我们去过月球吗?
SS:不。
T:所以登月不仅是他的梦想,而且......
Ss:梦想。
T:是的。那么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会是我们的梦想吗?
S2:我想成为一个我认为非常适合我们的人。
S3:我想成为终结新冠疫情的人。这也是我们的梦想。
T:我同意你们的观点,男孩女孩们。你们能做些什么来实现你们的梦想呢?
S4:我们努力学习。
S5:我们多读书,多学习。
教师将梦想这个主题与学生结合起来,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帮助学生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用青春的梦想去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诠释个体与国家的关系。
教材具有“陶冶心灵、启迪心智、增长智慧”的功能,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以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材中寻找与之相契合的教育点,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
2.补充多模态话语,丰富道德教育内涵
《课程标准》提出“在开发利用英语课程资源过程中,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缚,充分挖掘教材外的资源,选取真实、完整、多样、具有正确教育导向的英语材料”(教育部,2022)。教师可以基于教材进行多模态文本整合,即以教材中的德育要素为基础,融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多模态文本,为学生提供真实、多样的情境,丰富学生的多感官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德育内涵。
【案例2】
五年级下册课本第六单元讲述了汉语学生杨玲介绍中国美食并表达对中国美食的热爱的故事。课文下方配上了四张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插图,包括北京烤鸭、松鼠桂鱼、重庆火锅和粤式点心。但课本中静态的图片和两段简短的介绍难以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国美食文化。因此,老师结合与中国美食相关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 看一看
老师播放了一段介绍中国美食的英文视频,并问学生:“你从视频中学到什么?”通过视觉的冲击,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
2. 谈论它
教师展示一张中国美食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的美食,并提问:“你能说说中国的美食吗?为什么有这种美食?”以此引导学生描述中国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并讨论美食差异背后的原因。
3.阅读
导师拓展了一篇有关中国传统节日食品的课文,通过“读与评”、“读与思”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食品及其蕴含的意义,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多模态文本直观生动,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动态的语言材料丰富学生对中国美食的理解,使单一的教科书内容变得生动、多维。通过用多模态文本补充教科书的空白和学生的认知空白,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听、说、读、看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充分发挥教科书中教育要素的价值,丰富德育内涵。
3.把握教学机遇,灌输德育理念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德育效果,教师需要把握教学机遇,及时渗透德育的相关理念、方法和思想,通过质疑、比较、表达、批判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德育理念的理解和认知。
1. 通过提问进行渗透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对事物的认识趋于肤浅,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教师需要及时引导。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渗透、内化和生成(曹先和,2018)。
【案例3】
五年级下册Unit 5 Our的Story Time部分讲述了Mike一家在星期六上午和下午做了什么。当Mike和Helen帮父母做家务时,他们的弟弟Tim不是在卧室睡觉就是在客厅和客人Jim一起看电视、吃水果,根本没帮父母做家务。因此,很多同学都觉得他是个懒惰的孩子。于是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师生对话如下:
T:Tim 是他的吗?
Ss:不,他很懒。
T:嗯,你们大多数人认为蒂姆很懒。但你知道他多大了吗?
S1:我想他四岁了,我们上三年级的时候,他说他两岁。
T:太好了!他四岁了。你四岁时会做什么呢?
(学生们沉默。)
T:现在看看这些。他们也四岁了。他们在做什么?
S2:这个男孩正在玩玩具车。
S3:这个女孩在 。
T: 您觉得里面的房间怎么样?
Ss:真是乱七八糟!
T:但是看看蒂姆。他有为自己做点什么吗?他是他的吗?
S4:他还太年轻,能做的事情不多。
S5:我认为,并不只是意味着去做。
教师通过反复的提问,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延伸学生对本课主题词“帮助”的理解——帮助父母,不仅仅意味着做家务,还包括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给父母添麻烦。提问促使学生的认知由表及深,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从而实现育人价值的无缝渗透。
2.通过比较来强化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差异进行比较,强化学生对正确行为规范、良好生活习惯及多元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亦可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对比与碰撞,提升教育效果。
【案例4】
五年级下册Unit8的Story Time部分,描述了李老师和学生谈论生日的场景。苏海和Mike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生日日期、生日活动、生日感受等。针对课本中中西方生日活动的差异,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研究。师生对话如下:
T: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S1:他们来自。
T: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S2:他们有。
T:是的。但是有相同的吗?
S3:苏海和麦克在船上玩得很开心。
T:太好了。是时候了。还有什么?
S4:他们俩都玩得很开心。
T:与爱自己的人分享爱。所以这也是爱的时刻。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生日的差异,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感知、理解、比较和认同,帮助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培养多元文化意识。除了比较文化差异,教师还引导学生探究文化背后的相似之处,从而加深对“和而不同、美而共存”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3.通过表达获得见解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开展教学活动是教育的重要原则(程晓堂、丛琳,2022)。教师应把道德教育的抽象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体验相结合,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去解释、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帮助学生把价值观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实现知行合一。
【案例五】
六年级上册《国王的新约》第一单元时间部分的阅读与写作部分是一篇介绍《愚公移山》的短文。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选择正确的动词过去时态填空。学生做完练习后,老师问他们生活中是否有“愚公移山”这个人。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回答如下:
S1:我觉得很多人都像愚公一样,他们工作很努力,虽然很累,但是很快乐。
S2:我觉得他们就像愚公一样。他们需要帮助时,他们会伸出援手。这很正常。但他们从不放弃。
T:所以愚公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它的意思是努力和永不放弃。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好事。
通过让学生列举自己生活中的“愚公”事迹,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迁移、创新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在表达、分享的过程中将隐含的教育道理外化,加深对愚公吃苦耐劳、勇敢坚韧的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4.深化思考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价值观、传统美德、生态意识、全球观念等德育要素进行逻辑分析、判断、反思和评价,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明确化、程序化的思维方法。
【案例六】
四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围绕单元主题——四季,了解四季的气候,以及人们在四季中的不同活动和感受。在上节课的复习环节,老师创设了四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四季之美,并运用本单元的目标语言创作诗歌。随后,老师通过视频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还是现在吗?学生将生活联系起来,发现四季的异常。接着,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四季异常的原因以及作为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表示要从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绿色出行等多方面入手,珍惜美好的四季。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本单元的四季诗歌,进一步感受文中四季之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季节异常的原因,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的思维方式,并通过探索和反思,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生态意识。
4.延长课后作业,落实立德育人目标
如果教学时间被限制在每节课40分钟或45分钟,那么作业的时间和空间就应该比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更加灵活(王月芬,2021)落实英文,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解决问题性的作业,让学生的学习从书本走向生活、从静态走向动态,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感受,把书本上的道德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意志、信念、品德和习惯。
【案例七】
五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单元《你好吗?》趣味时光部分要求学生利用“你住在哪里?你怎么来?”的句型,调查同学的家庭住址和上学方式。教师对课本文本做了适当调整,将调查扩展为探究式作业,引导学生分组,通过“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等一系列项目式活动,了解同学的上学方式,并进行分析、反思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低碳出行的理念。以下是学生完成的一组作业:
我们怎么来 ? 在我的小组中,有两个人骑电动自行车来。这是个好方法。有两个人步行来。这对他们来说很好。但是有六个人开车来。汽车消耗大量石油。地球上的石油并不多。而且,石油太多对空气有害。如果他们住得离 很远,他们可以坐公共汽车来。如果他们住得近,他们可以步行来。我们以绿色的方式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地球。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互动过程,可以深化德育的实效性。教师布置研究性作业,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参与实践探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绿色出行理念的理解和体验。
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补充促进对德育内涵理解的多模态文本,抓住课堂教学机会进行无缝渗透,将学科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提升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教师应把握德育渗透的度,坚持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将德育目标落到英语教学中去。
——————————
参考
曹先和. 2018. 论如何将“德育”渗透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J]. 语文教学通讯, (11): 16-18.
程晓堂, 丛林. 2022. 必修英语课程的教育目标与实施策略[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版), (6): 1-7.
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吕静,郑艳. 2014.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品德的有效策略[J].大学英语,(9):170-174.
王月芬. 2021. 重构家庭作业:课程背景下的单元作业[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2013.义务教育教材英语(三年级开始)四年级下册[T].南京: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2014.义务教育教材:英语(三年级起)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T].南京:译林出版社。
中国教育科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课题组. 2017. 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J]. 中国教育学刊, (7): 1-6.
——————————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项目《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Cb/2020/0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图书遍历链接:(小学)2022年第12期:小学英语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的实践与思考(江苏:杭燕南、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