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好?留学美国热门专业推荐
2019-06-26
更新时间:2024-05-31 02:01作者:佚名
此图片由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提供
在他创作的一百多本图画书中,有一个主题与他的个人和家庭经历息息相关。这些以家庭为主题的作品主要涉及三个方向:《我的梅梅》(2006)是针对下一代,《建造:一个中国》(2011)是针对上一代,《游比河:一首爱的诗》(2015)和《小树的话语》(中文版2023)则是悼念亲人的悲伤作品。这些家庭故事都情感深厚、令人动容。前两个方向讲述的是作者收养的孩子的童年故事和个体自我的童年记忆,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案例。第三类作品涉及如何面对失去和死亡的沉重话题,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
《我的妹妹》探讨收养问题,旨在展现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书中的叙述者“我”和“妹妹”是杨志成夫妇在中国收养的孩子。在收养第一个女儿安东尼娅时,他开始想象写一个关于收养经历的故事,包括收养者、亲生父母、被收养的孩子三条线索,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叙事方式。10年后,他重新构思故事,找到了巧妙的儿童叙事视角。以女儿安东尼娅的第一人称讲述,不仅融合了之前的故事内容,还增加了另一层含义,更具童趣。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孩子收养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一个家庭中孩子们如何相处的故事,关于爱、关于关怀、关于宽容。
英文书名则采用了中英结合的方式,以汉语拼音“Mei Mei”代替英文拼音,表示“姐妹”。杨志成在用英文撰写的绘本中提到亲属关系时,也经常使用中文书名的拼音,如《Lon Po Po: A Red- from China》。他用“奶奶”的发音“Po Po”来指代英文,甚至狼也用中文发音代替英文单词wolf。《The House That Dad Built》也用Ba Ba代替英文的Dad或Papa(文中作者用“”来指代父亲)。中国式的书名处理给外国读者带来新奇感,同时从书名中传递出民族气息,彰显出作者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的妹妹》封面,杨志成采用了柔和的浅绿色背景,用红色字体写上英文书名。在字母i的造型上,上面的圆点被心形所取代,将爱的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封面上的主图案以方形边框标注,风格类似照片,但人物不是用相机拍的,而是用蜡笔描绘的两个小孩亲密相处的画面。照片的形式给人一种时光感和怀旧感。书的最后,封底也采用了照片风格的图案,与封面相呼应,展现了孩子们在时光流逝中的成长。
我的妹妹封面
封面上的飞机图案暗示着收养之旅的开始。
杨志成采用水粉与拼贴相结合的方式,让故事显得逼真。在第一张跨页中,安东尼娅讲述了自己的领养经历和名字的由来。图中是她的奶奶和妈妈抱着一个长得像花儿一样的女婴。接着,作者用几幅小画展现养父母对宝宝的爱。“我”长大后,喜欢玩扮姐姐的游戏,给妈妈擤鼻涕,给爸爸换尿布。孩子照顾父母当小娃娃的场景,真实又幽默,传递出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
除了父母,我还有一个想象中的妹妹,她总是迁就我,甚至在我遇到麻烦时挺身而出。我向妈妈要了一个妹妹,我的梦想实现了。我的家人去中国收养了一个妹妹。
杨志成用一张跨页特写,表现了“我”第一次见到刚出生的小妹妹时的印象。她衣服上的粉色玫瑰花纹,象征着这个娇嫩的小生命就像一朵刚绽放的玫瑰。她受惊的哭声让大人们感到怜悯,但对“我”来说,却是一种震撼。更让“我”沮丧的是,她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她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不会玩耍,还夺走了父母对“我”的关注。在对应的画面中,“我”的表情反映出内心的失落、嫉妒和怨恨。
后来,当妹妹一点点长大,懂得与姐姐分享好的东西时,“我”的态度也开始转变,喜欢她,保护她。尤为珍贵的是,妹妹让姐姐感到了“大”——这不仅是一种价值感,也意味着责任感的诞生。最后三幅跨页展现了两姐妹一起成长的过程。姐姐给予妹妹很多的指导、帮助和关爱,从在沙滩上面对面的蹲坐,到床上双腿交叠,再到姐妹俩头碰头、肩勾肩,层层递进地表达着她们之间日益亲密的关系。
故事的结尾很搞笑,两姐妹一起去问爸爸妈妈:“我们能不能再生一个妹妹?”可见“我”有多享受当姐姐的感觉。杨志成在最后一页安排了一个细节,在两姐妹手挽手的主场景之后,还有一张小照片:“我”抱着同名的奶奶。这不仅是对第一页的回应,也表明即使再多几个姐妹,“我”永远都是奶奶疼爱的宝贝。
因为故事是以孩子的视角,讲述兄弟姐妹之间如何建立亲密关系,杨志成让原本严肃沉重的收养孩子的故事变得简单、亲切、活泼。杨志成别出心裁地将花朵作为核心象征元素贯穿全书。从封面开始,画框里的粉红玫瑰、人物背景上素净的花叶,铺展开书中图画的线索。在正文中,花朵的图案或作为环境,或作为人物的衣着,每一页都不一样,变化多端。作为衣着前景的花朵凸显了孩子们生活的新鲜,而作为墙纸背景的花朵则渲染了家庭的温馨。整体来看,各种花草藤蔓的旋涡,象征着生命的生机与美好,生命的美好与亲情的芬芳,隐含着情感的浓烈。 杨志成着力表达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其巧妙的图文并茂的叙事方式独树一帜,用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传达出触动人心的广阔主题。
《爸爸造的房子》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展开的童年怀旧之作,是一部祖国的战争回忆录,用富有历史感的影像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的抗日战争。
爸爸造的房子 中文版
【美】杨志成/Ajia著/译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新西月童书出版
封面背景有花岗岩的纹理,前景中的主要图案是一扇黑色的大铁门,门上是简洁对称的铁条。书的主副标题和作者的名字都用大写字母写在门上降落伞英文,既作为装饰与门融为一体,也表明了房子的主人。厚重的花岗岩墙砖和方方正正的铁门,给人一种庄重、坚硬的感觉。为了调和这种色彩和色调,杨志成巧妙地设置了其他场景:门条后面中间有一个大红色圆圈,象征着家庭幸福和生活圆满;门条下面是躺在地上玩游戏的孩子和狗,更增添了一种宁静、平和和轻松幽默的感觉。
作者在前言中交代了故事背景:“我出生于1931年,也就是美国股市崩盘和世界闻名的大萧条的两年后。日本侵华,无数人无家可归。战争期间,四个家庭在父亲建造的房子里找到了避难所。正如父亲所说:‘危难与福气相抵。’我们自己去寻找吧。”爸爸的“危难与福气相抵”主要是指尽管战争带来了灾难,却让生活在一起的四个家庭结下了亲密的友谊。扉页和其左侧的一页都是一扇大铁门,只是文字和图标不同。左侧一页铁门上的中央图标是爸爸设计的个人标识,并有一段题词——“在我们的风暴中,找到我们的风暴眼”,表达对已故父亲的怀念、感激和敬意——他在动荡的战争飓风中,给了家人和朋友一个相对平静安全的“风暴眼”。
在这本回忆录式的绘本中,杨志成将绘画、拼贴、照片等手法相结合,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和叙事性。第一页背景是灰蒙蒙的天空和密集的黑色乌鸦,杨志成用红色的线条勾勒出一个家庭的轮廓,以红黑的对比凸显战争的灾难和一家人对生活的信念。文字叙述采用第一人称,现场感十足:“战火蔓延到上海,我父亲说就像夏天的乌鸦一样,阴暗地遮住了天空。他想搬到某个地方去保护我母亲和我们四个孩子的安全。”第二页以照片的形式介绍了家中的五个孩子咪咪、哈迪、菲菲、艾迪、巴迪,画面拼贴在乌鸦的战争背景中,但乌鸦们已经从一些缝隙中移开了,背后隐约可见昏暗的阳光,暗示着跨越战争阴影的希望。下一页依然是乌鸦,身为工程师的父亲正在设计房屋图纸。 打开折页,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三层砖砌的房子,色调偏暖,里面有花园、庭院、露台和游泳池。这栋房子隔绝了战争,给孩子们带来了安全感,激发了他们玩耍和冒险的精神。因此,作者以鲜艳的橙色和红色作为背景,拼贴出大人和孩子玩耍的场景。里面有实景照片、写实的图画,还有一些卡通风格的剪纸,形成了历史感、现场感和戏剧感的结合。
作为回忆录,如何恰当地选择和安排材料,使叙事更加丰富,是关键。创作者没有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而是注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避免单调。他对家里的生活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描述,既有粗略的轮廓,也有详细的描述,比如孩子们吃肉的场景。画面上是一碗红烧肉,颜色诱人,周围有几双筷子争先恐后地夹着。文字描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争执和对时事的态度:“我们三个男孩一句话也不说——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场世界大战让我们无法忍受。”虽然小家庭的生活热闹而平静,但这毕竟是战争时期。 杨志成偶尔会夹杂一些战争带来的冲击和变化,比如:失去家园的亲人来避难、来自德国的难民来此居住、朋友家的子女去参加空军行动等等。随着故事内容的变化,画面的背景色也随之变化。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在中国的童年》,所以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作者的童年生活。杨志成经常用多张不同风格的图片拼贴图像,对应生活的丰富性,并用自己的头部特写和涂鸦来表达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在与时代相关的学校生活中,有孩子们被迫学习日语,但出于爱国主义而不努力学习的情节。
他津津乐道于战争限制了他生活中的诸多乐趣,如:到游泳池边野餐,而不是到户外;晚上和朋友一起捉蟋蟀;物资短缺导致游泳池没水,孩子们就在没有水的池子里骑自行车等等。过年的画面中,倒挂的福字、压岁钱的红包、民国的钱币、春节磨米粉的任务、春节新衣服上绣的龙……都散发着浓浓的中国气息。德国难民家庭的到来和他们的育儿方式,带来了新奇活泼的氛围。一个特别有趣的细节是,德国宝宝学会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中文的“喔哟哇”,杨家的孩子们把德国小女孩宠得像亲妹妹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渐渐长大。
故事随着季节更替的时间线索一一展开。杨志成在描写早春采桑养蚕的季节时,用折页翻出了引申的意义:日本就像一只蚕,正在吞食着中国的大桑叶。被啃食的桑叶呈中国地图的形状。杨志成用中国壮丽的山河、宏伟的文物古迹(如敦煌、故宫、古代名画)和现实街景的片段,表达了国家被侵略者践踏的悲愤。从此,故事的基调开始转低,画面色彩变得阴暗。躲避敌机轰炸的场景用了折页,黑色的敌机飞过城市上空,阴影遮蔽了大片区域,孩子们躲在角落里,画面凸显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压抑和恐惧。 两片黑色平面对面的另一页上,再次出现了密密麻麻的乌鸦群……
作者没有用多幅图片来描述战争带来的黑暗岁月,而是迅速切换到1945年战争结束。作者还用插页来拓展庆祝场景,用淡蓝色的背景象征战后清朗祥和的生活,并将大姐的结婚照融入背景中,增添喜庆的元素。画面上的银灰色飞机不再是投掷炸弹的日本战斗机,而是用降落伞投掷救援物资的盟军飞机。杨志成对战争年代家庭生活的回忆,以胜利的喜悦而告终。书的最后几页,以棕黄色为背景,用真实的照片来阐释孩子们成年后的生活和几十年后重访老宅的场景,并多次使用地图来还原真实感。最后,不仅有标示老宅位置的地图,在最后的插页里还有父亲设计的房子剖面图。 这不仅是一个时代记忆的定格和见证,更是作者对父亲的致敬与感谢。
《爸爸造的房子》不仅是杨志成童年生活的回忆,更是献给父亲的一部追忆作品。杨志成的父亲杨冠林是中国第一代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师。书后的年表以父亲年轻时的近距离照片为背景,罗列了父亲出国留学以来与家庭、时代、房屋有关的事件。父亲是一名工程师,学识渊博,睿智明达。战争年代,他租地建房,为家人设计建造了坚固的房子,抵御炮火。他乐观、幽默、冷静的精神感染着孩子们。
在战争年代,他生活从容,经常讲故事、讲笑话逗大家开心。当一家人聚集在屋内最安全的楼道躲避轰炸时,爸爸就给孩子们讲女英雄的故事,以驱散战争带来的恐惧。爸爸具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他热情好客,慷慨地给予朋友帮助和庇护,并邀请德国难民到他家居住。在爸爸亲身行动的影响下,杨家和一起生活的三个家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杨志成小时候就在爸爸建造的“房子”和自己创造的大家庭中,身体、性格、情感、思想等许多方面都健康成长。因此,爸爸建造的房子不仅是躲避战争灾难的三层砖房,更是为孩子们心灵成长而建造的坚固之家。
书末的一张三开大折页中,杨志成用淡黄色水彩画了一幅父亲写给已长大离去的儿女的信。其中一段是父亲对儿女的教诲,字字珠玑,充满深情与哲理:“孩子们,你们要记住的第一条规则是:生活只有与他人分享,才能真正丰富和有意义。生活的价值和幸福,不在于你为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你为他人付出了多少。”父亲深刻而睿智的教诲,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父亲写的英文信,署名是1963年,但邮戳却是1971年——这一年“爸爸”去世了,对于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杨志成来说,是莫大的悲痛。(杨志成说,这封信是父亲1963年寄给远在香港的女儿的,几年后他才有机会在美国读到。)画中的邮戳和邮票,都是杨志成自己创作的。其中一张邮票上,用黯淡的色彩画着一棵模模糊糊的榕树,与父亲曾经任教的上海圣约翰大学草坪上的那棵榕树很像——这是杨志成小时候上学找父亲时,就想爬上去的那棵树。另两张邮票上的图案是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父亲曾经参与修建了这座重要的国家建筑。可见,这个“信封”意义重大。 这其中既包含着父亲对儿女的殷切嘱托,也包含着儿女对父亲浓浓的怀念,画面中柔和的色彩、细腻的笔触,倾泻着儿女对父亲的敬爱与怀念。
一本薄薄的绘本记录几十年的回忆自然不易,但杨志成却想出别出心裁的方法,以有限的页数达到宽广的境界,正如他在最后一个折叠信封上所写的——“于小见大”。这本绘本除了包含许多丰富的生活情趣和历史意义的细节外,结构也十分巧妙。正面衬页是与这所房子有关的1940年代上海租界的地图,背面衬页则是他和家人童年时的照片。前后呼应,形成了一种岁月尘埃无法淹没的历史悠久感和亲切感——在时间的深处,曾经相依为命的家人和亲情永远都在!书的封底和封面也相互呼应。封面是大门外看到的,封底是大门内看到的。家庭在社会,一个家庭的命运也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命运。 特殊时代一个家庭的精神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这本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图画书,凝聚着杨志成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同时也传递出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怀。
如果说杨志成对《狼奶奶》《也先》等民间故事的复述,更注重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审美融合,那么,他立足现实、立足历史的独立原创作品,则体现了他对家、国、民团结的思考。它们既有独特的个性,又有浓郁的社会人性,以丰富的作曲巧思传递出强大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故事的表面,轻波不断跳跃,宽阔的河床上,则流淌着或深沉或激昂的情感河流。那些含蓄的歌声,只有用心去听、去听,才能听得清,甚至让人沉醉、落泪……
杨志成先生赠与本文作者一副手写对联。
“心就像一朵浮云,永远自由;思想就像流动的水,向东或向西。”
结尾